Navigation menu

聚划算

《国家宝藏》:要告诉你这个文物活在今天

  《国家宝藏》:

  要告诉你这个文物活在今天

  《国家宝藏》火了。很难归纳这档节目的类型与形态,文化内核、综艺外壳、纪录语言综合表达,把那些高深的文物变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故事。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个不是鉴定宝贝真假,而是挖掘文物精神价值的节目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节目还很有趣

 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/毛翊君  

  在B站打开《国家宝藏》的第一秒钟,从右至左涌来的弹幕铺满了整个屏幕。网友似乎都在热闹地解释一件事——自己来观看节目的原因,比如:语文老师安利、历史老师安利、政治老师安利,甚至还有数学、化学等等老师的安利。

  时下的网络流行词语“安利”,被年轻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定义为“强烈推荐”,它通过屏幕,叠加在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舞台背景前。节目开场的音乐由雄浑转向悠扬,“001号讲解员”张国立有句固定的出场词,“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。我们有多年轻呢?也就是上下五千年。”弹幕中立刻体现了一致情绪的反馈——“泪目”“哭了”“壮哉”。

  从2017年12月3日开播之后,节目已经推出四集,包括导演于蕾在内的主创团队面对33283人评价之下的豆瓣9.2分,感到把握住了年轻观众的审美,如同预期。这是个在制作时多次被人认为沉闷到难做的主题,最终联合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,以每期一家博物馆推出3件文物,由明星和与国宝相关的素人作为守护人,展示其前世今生的方式来呈现。

  前有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文化节目《中国诗词大会》 《朗读者》《见字如面》在这两年先后“咬”开了传统文化的荧幕市场。“综艺清流”这样的评价,被从年初使用到了年尾。于蕾把这档正好赶上热潮的大型文博节目定位成要集文化内核、综艺外壳、纪录语言一体的表达,更希望能够抓住各个年龄层的观众。

  民族自豪感的心理和大众化的节目方向之下,几乎未见差评的效果,或许在更多层面反映着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。

  “捆绑”明星

  流量明星王凯出现在第一集,作为国宝各种釉彩大瓶守护人,在台上扮演乾隆演绎了相关的故事。梁家辉一字一句说着普通话,扮作78岁的司马光,回忆父亲司马池以命澄清假石鼓的往事。这些都成了网友反复谈论的焦点。

  “捆绑”明星,是于蕾两年前构思节目时就设想过的,这主要是出于综艺平台的考虑。可事实上,让明星走进博物馆拍摄,以及面对从庞大史料中提取出的改编剧本,对这个呈现形态,于蕾当初心里是没底的。

  在博物馆里的拍摄,明星和其团队人员加上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与设备,得让博物馆调动库管、院办等各个部门协调人员,还需要清场,再让一些文物出库。于蕾觉得这个过程是必须的,“明星自己站在那儿,只有他带着观众去看了,观众才能感受到。他也是零认知的文物小白,好多网友说,就是为了追王凯才看的第一集,但是看完之后就一直在追这个节目,这个目的就达到了。”于蕾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。

  最先答应成为国宝守护人的是演员刘涛。来了之后,她看见递到手里的剧本像一集电视剧本一样厚。准备录像的那天,她忽然有些焦虑,担心自己录不好。而段奕宏最初并不想来,他说自己并不知道一个演员在这儿能干吗。直到播出之前,他们都不太清楚节目的完整形态。

  其实,这些剧本是由文学总撰稿于新玲带着团队完成的,这是一个操作过四川卫视一档历史体验真人秀《我们穿越吧》的编剧团队,与做撰稿出身的于蕾一拍即合。节目组同时设置了专家组,有常设专家和博物馆专家,每个剧本要交由专家验证。

  司马光和石鼓的片段,在网上有零星对于戏剧夸张成分的争议。于新玲和于蕾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司马池受徽宗之命寻找石鼓,而找来的第十块石鼓被怀疑是假的,这些确有史料记载。但当时司马光的故事是按年份推算的,因为司马池任凤阳府尹时,司马光大约七八岁,跟砸缸故事发生的时间差不多,就将两个故事糅合在了一起,想塑造出一种父子的传承。

  “所有的历史都是片面的深刻,基于一个史料或者某一件文物,然后绝大多数人由此达成了一个共识的历史,就是我们讲给大家听的。所以前世传奇这一部分,字幕打上了‘基于史实合理虚构’。”这是于蕾和节目组专家的观点。

  在节目播出前的一周左右,节目会把这样的8分钟舞台短剧成片拿到相应的博物馆,博物馆的专家再看是否有硬伤。在第一集呈现的故宫三个文物片段里,专家便提出过关于年代和台词等细节的准确性问题,节目依此做过修改。

相关新闻